自考网 专业计划

江苏自考中药学专业(本科)考试计划

2024-12-05 00:00:00  来源:成人高考网

字号:
中药学(本科段)专业考试计划(2024版)
       专业代号:2100801   主考学校:南京中医药大学
序号课程代号课程名称学分
115040***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3
215043中国近现代史纲要3
315044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3
413000英语(专升本)  ♦7
514544药事管理学(本)6
605078中药药理学(实践)1
603046中药药理学  ♦4
713559分析化学(中药)(实践)2
713558分析化学(中药)8
814707中药分析4
814708中药分析(实践)2
903049数理统计4
1003044中药药剂学  ♦7
1003045中药药剂学(实践)2
1105081中药文献学  ♦4
1111252中药文献学(实践)2
1205079中成药学5
1302895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基础5
1414540药理学(本)5
1414541药理学(本)(实践)1
1510254中药学毕业论文0
学分合计不少于78学分

专业报考条件:具有中药士、药剂士及以上技术职务或从事中药生产、经营等工作3年(含3年)以上的在职人员方可报考。申请本科毕业的考生,须持有具备学历教育资格的高等学校、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机构颁发的专科(或以上)毕业证书或本科结业证书。
课程中以 ♦ 结尾的为学位课程,学位授予条件按主考学校学士学位授予相关文件执行。 专业报考条件:持有具备学历教育资格的高等学校、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机构颁发的医药类专科(或以上)毕业证书或本科结业证书的医药类在职人员方可报考。
课程中以 ♦ 结尾的为学位课程,学位授予条件按主考学校学士学位授予相关文件执行。

专业代号:X2100801 

专业名称:中药学

专业类型:专升本

主考学校:南京中医药大学    

考试计划课程设置(2021 版)考试计划课程设置(2024 版)
序号课程代码课程名称学分序号课程代码课程名称学分考核方式
10370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2115043中国近现代史纲要2笔试
203709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4215044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4笔试
300015英语(二)◆14313000英语(专升本)◆7笔试
403034药事管理学3414544药事管理学(本)6笔试
503046中药药理学◆4503046中药药理学◆4笔试
05078中药药理学(实践)105078中药药理学(实践)1实践
603038中药化学◆6613558分析化学(中药)8笔试
03039中药化学(实践)213559分析化学(中药)(实践)2实践
755469中药制剂分析(实践)6714707中药分析4笔试
14708中药分析(实践)2实践
803049数理统计4803049数理统计4笔试
903040中药鉴定学7903044中药药剂学◆7笔试
03045中药药剂学(实践)2实践
1005081中药文献学◆41005081中药文献学◆4笔试
11252中药文献学(实践)211252中药文献学(实践)2实践
1102974中药学(一)61105079中成药学5笔试
1203050药理学(三)51214540药理学(本)5笔试
14541药理学(本)(实践)1实践




1302895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基础5笔试
1307793医药市场营销学不考英语者换考课程5




1400321中国文化概论5




1505082波谱学6




1610254中药学毕业论文(不计学分)1410254中药学毕业论文(不计学分)
学分合计不少于70学分学分合计75学分

说明:

1.2024版专业考试计划启用后,设置两年过渡期,从2024年7月至2026年6月,具体过渡办法参照《专业考试计划简编编写说明》(2024 年版)“一、关于专业考试计划对照的说明”。

2.不在上表中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替代关系参照《专业考试计划简编编写说明》(2024年版)“三、关于部分课程考试的说明”中的“(一)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说明”。

3.关于2021版考试计划中不考英语者换考课程说明参照《专业考试计划简编编写说明》(2024年版)“三、关于部分课程考试的说明”中的“(二)本科外语换考课程的说明”。

4.关于实践课程替代关系参照《专业考试计划简编编写说明》(2024年版)“三、关于部分课程考试的说明”中的“(四)实践环节课程考核的说明”。

5.通过03038中药化学课程的考生可不参加13559分析化学(中药)(实践)考核。

6.ℼ◆”课程为学位要求课程,学位授予条件按照南京中医药大学自学考试本科毕业生学士学位授予相关文件执行。

报考条件:

具有中药士、药剂士及以上技术职务或从事中药生产、经营等工作3年(含3年)以上的在职人员方可报考。

一、指导思想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是我国高等教育基本制度之一,是对应考者进行的以学历考试为主的高等教育国家考试,是个人自学、社会助学、国家考试相结合的高等教育形式,也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中药学专业(专升本)是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加快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建设,紧密结合我省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而设置的。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中药学专业(专升本)考试计划,由江苏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委员会依据《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专业设置实施细则》《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开考专业清单(2021年)》《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专业基本规范(2021年)》制定。

二、培养目标和基本要求

1.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理想信念坚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较高的科学文化素养、职业道德水准、创新创业能力和社会责任感,适应社会和经济发展需要,具备中医药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以及相关的药学、中医学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和能力,能在中药生产、检验、流通、使用、研究与开发等领域从事标准化中药材生产与鉴定、中药制剂、中药

质量与分析、中药药理与安全性评价等方面工作的应用型人才。

2.基本要求

在政治思想方面:要求应考者认真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树立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职业道德,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人民服务。

在业务知识和能力方面:要求应考者掌握中医药学及其相关的药学、中医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具备中药鉴定、中药制药、中药质量评价及安全性评价、指导临床合理用药和中药新药开发等方面的基本能力,具有中药真伪鉴别、饮片生产、中药制剂的制备和生产、药品经营管理、中药临床应用等方面的实际应用能力。主要包括:

(1)掌握中药分析学、中药药剂学、中药药理学等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

(2)掌握中药的鉴定与质量评价、药效学和药物安全性评价、制剂制备等方面的基本方法和技术;

(3)具有中药制剂的初步设计、中药质量评价方法选择、新药药理实验与评价等方面的基本能力;

(4)熟悉国家中医药行业及药事管理领域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技术规范;

(5)了解现代中药学的理论前沿、应用前景、发展动态、行业需求和国际趋势;

(6)具有一定的中药领域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满足中药行业的工作需求;

(7)具备对新知识、新技能的学习能力和一定的创新创业能力。

三、学历层次与规格

本专业为高等教育本科学历层次,在总体上与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相应专业的本科水平一致。

本专业各门课程采用学分计算,各门课程考试采用百分制计分,60分及以上为合格。每门课程考试合格后,获得该课程学分。

凡持有具备学历教育资格的高等学校、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机构颁发的专科(或以上)毕业证书或本科结业证书,取得本专业考试计划规定的13门课程的合格成绩,累计达到75学分,毕业论文考核成绩合格,思想品德经鉴定符合要求者,颁发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中药学专业本科毕业证书。

凡符合主考学校学位授予条件的应考者,可按规定向主考学校申请学士学位,经主考学校学位委员会评审通过后由主考学校授予理学学士学位证书。

四、实践性环节学习考核要求

1.含实践的课程及实践所占学分:中药药理学(1)、分析化学(中药)(2)、中药分析(2)、中药药剂学(2)、中药文献学(2)、药理学(本)(1)。

2.理论课程合格后,方可报名参加该课程的实践考核。

3.实践性环节的内容、要求和考核办法,由各门课程的自学考试大纲规定,实践性环节的考核由主考学校负责实施。

4.应考者在全部课程考试合格后,须按照主考学校的要求撰写毕业论文,毕业论文完成后由主考学校组织评阅答辩。毕业论文采用等级制计分,成绩分为优秀(90—100分)、良好(80—89分)、中等(70—79分)、合格(60—69分)、不合格(60分以下)。

五、主要课程说明

1.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说明略)

2.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说明略)

3.英语(专升本)(课程说明略)

4.药事管理学(本)

药事管理学(本)是本专业的必设课程。本课程主要内容包括绪论、药事管理体制及组织结构、药师和执业药师、药品质量监督管理、药品管理立法、新药研究与开发管理、药品生产管理、药品经营管理、药品价格和广告的管理、医疗机构的药事管理、特殊管理药品的管理、中药管理、药品知识产权保护。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应考者应掌握药事管理相关法律法规,熟悉药品监管的各个环节,初步具备药事管理工作的基本业务素质。

5.中药药理学

中药药理学是本专业的必设课程。本课程主要内容包括总论:中药药效学、中药药性理论的现代研究、影响中药药理作用的因素、中药药理作用的特点和研究思路等;各论:介绍各类中药功效相关的药理作用,常用单味药的主要化学成分、药理作用、现代应用及不良反应等。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应考者应掌握各类常用中药的主要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初步具备与中药药理学相关工作的基本业务素质。

中药药理学(实践)

中药药理学(实践)是中药药理学课程的配套实践课程。应考者依据提供的实验项目资料,按照实验方法进行实验,记录实验数据,分析实验结果,编写实践报告。

6.分析化学(中药)

分析化学(中药)是本专业的必设课程。本课程主要内容包括绪论、误差及分析数据的统计处理、滴定分析、酸碱滴定法、配位滴定法、氧化还原滴定法、重量分析法、沉淀滴定法、电位分析法、吸光光度法、原子吸收光谱法、气相色谱分析法(附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法)、波谱分析法简介、分析化学中的分离与富集方法、定量分析的一般步骤。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应考者掌握分析化学(中药)的各种分析测定方法,能处理和解决各种滴定分析的基本问题,初步具备分析化学工作的基本业务素质。

分析化学(中药)(实践)

分析化学(中药)(实践)是分析化学(中药)课程的配套实践课程。应考者依据提供的实践项目资料,对分析化学实践项目全过程进行计划、记录数据、分析结果、编写实践报告。

7.中药分析

中药分析是本专业的必设课程。本课程主要内容包括中药制剂的鉴别、中药制剂的检查、中药制剂的含量测定、中药制剂中各类化学成分分析、含动物药、植物药、矿物药的中药制剂分析、各类中药制剂分析、生物样品类中药制剂化学成分的特点、中药制剂质量标准的制定等。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应考者掌握各种中药制剂的鉴别、检查、测定等方法以及中药制剂中各类成分分析,初步具备中药制剂鉴别、检查、测定等工作的基本业务素质。

中药分析(实践)

中药分析(实践)是中药分析课程的配套实践课程。应考者依据提供的器材和中药制剂,进行中药制剂的鉴别、检查、测定以及成分分析等,根据实践结果,分析中药制剂质量,对制剂生产全过程进行计划。

8.数理统计

数理统计是本专业的选设课程。本课程主要内容包括事件与概率、随机变量的概率分布与数字特征、随机抽样和抽样分布、总体的参数估计、总体参数的假设检验、方差分析、相关与回归。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应考者应掌握生物医药试验设计方法及生物医药试验中数据处理的方法,初步具备生物医药试验设计和试验数据处理的基本业务素质。

9.中药药剂学

中药药剂学是本专业的选设课程。本课程主要内容包括中药调剂概述、药剂卫生、粉碎与筛析、浸提、分离与纯化、浓缩与干燥、混合与制粒、液体药剂、浸出制剂、散剂、颗粒剂、胶囊剂、丸剂、片剂、栓剂、外用膏剂、注射剂(附滴眼剂)、气雾剂与喷雾剂、其他剂型、药物新剂型新技术、中药制剂稳定性、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概论、药物制剂的配伍变化。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应考者应掌握中药常用剂型的概念、特点、制备工艺和质量要求、常用剂型的辅料和制剂的配伍变化、制药设备的结构、性能和使用方法等,初步具备与中药药剂学相关工作的基本业务素质。

中药药剂学(实践)

中药药剂学(实践)是中药药剂学课程的配套实践课程。应考者依据提供的实践项目资料和设计要求,科学地对中药处方的调配程序和中药制剂工艺过程进行计划和操作,分析中药制剂的主要内容和制备程序,编写实践报告。

10.中药文献学

中药文献学是本专业的选设课程。本课程主要内容包括中药文献学基础知识、古代中药文献、现代中文中药文献、外文中药文献和中药文献的应用。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应考者掌握各种文献检索的方法、途径及文献检索的一般程序。初步具备各类文献检索工作的基本业务素质。

中药文献学(实践)

中药文献学(实践)是中药文献学课程的配套实践课程。应考者依据提供的实践项目资料,按照中药文献检索的方法、途径及文献检索的一般程序,进行检索,获得所需要的文献资料,编写实践报告。

11.中成药学

中成药学是本专业的选设课程。本课程主要内容包括内科常用中成药、外科皮肤科常用中成药、妇科常用中成药、儿科常用中成药、眼科常用中成药、耳鼻喉及口腔科常用中成药、骨伤科常用中成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应考者掌握中成药的含义、传统特性、常用中成药名称、处方、组方分析等及影响中成药药效的因素等内容,初步具备与中成药相关工作的基本业务素质。

12.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基础

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基础是本专业的选设课程。本课程主要内容包括两部分:(1)病原生物学:包括细胞的形态与结构、细菌的生理与培养、细菌的遗传与变异、细菌的感染与免疫及消毒灭菌、常见致病细菌、致病真菌、病毒的基本形状、病毒的感染与免疫、常见致病病毒;(2)免疫学:包括免疫球蛋白补体系统、MHC分子、免疫细胞及其相关分子、免疫应答超敏反应、免疫学应用医学。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应考者掌握各类病原生物的生物学特性和共同致病特性等内容;免疫系统构成,免疫分子、免疫细胞等内容,初步具备与病原生物相关的疾病检测的基本业务素质。

13.药理学(本)(课程说明略)

药理学(本)(实践)(课程说明略)

六、其他必要说明

1.具有中药士、药剂士及以上技术职务或从事中药生产、经营等工作3年(含3年)以上的在职人员方可报考。

2.笔试课程使用的教材及考试大纲以江苏省教育考试院当次考试公布的信息为准,实践课程使用的教材及考试大纲以主考学校当次考核公布的信息为准。

相关推荐

© 温馨提示:本网信息来源网络,如有内容与版权问题等请与本站联系。